第二百二十六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
(1/8)
否则汴京内城就那么大,后面的宰相总不至于住到外城去。
官家把他做相公时居住的宅子再次赏给他居住,意味着什么他自然清楚。
“你这些虽然不在汴京,但是汴京的一些事你应该清楚。如今朝廷积弊愈发严重,你能复相,老夫也甚是高兴。”韩章意有所指道。
文相公沉吟了一会,微笑道:“大相公所指的积弊是三冗问题?”
“没错,宽夫当年不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亲自主持裁剪了八万兵马么?希望我们能够戮力同心,解决朝廷积弊,上能报效君国,下也不负其志。”韩章说道。
三冗问题,看似冗兵问题最好解决,实则是最难的。
因为大宋之所以冗兵,并不完全是因为北方无险可守的原因。
自从澶渊之盟后,宋辽之间就进入长久的和平,但是大宋的兵力并没有减少,反而在逐年增加。
根本原因还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了,为了地方安稳,只能把流民中的青壮充入军中,这才是大宋兵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。
想解决冗兵的问题,裁军是最好最快的办法。
可裁军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安置。
朝廷把青壮充入军中,本身就是无法安置,防止他们造反而不得已为之。
裁剪后的兵马,朝廷没有田地安置,没有收入来源,就算不会造反,迫于生计,也会成为蚁寇
这也是明明知道裁军是最好的办法,却没人敢提的原因。
即便当年范大相公主持新政时,也只是提出裁剪军中部分老弱。
可是文相公在之前担任相公之时,就曾和枢密院商议后,上书裁军。
当时几乎满朝文武都反对此事,就连先帝都不赞同。
文相公却非常坚持,他有妥善的办法安置,不会引起动乱,更是立下军令状,若是裁剪的兵丁造反,他会亲自负责平定。
最终先帝还是答应了,而那次裁军八万,并没有引起叛乱。
八万听着不多,但是大宋不算地方上的厢军和乡兵,禁军一共就八十万最有,裁剪八万,已经占据了十分之一的数量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
官家把他做相公时居住的宅子再次赏给他居住,意味着什么他自然清楚。
“你这些虽然不在汴京,但是汴京的一些事你应该清楚。如今朝廷积弊愈发严重,你能复相,老夫也甚是高兴。”韩章意有所指道。
文相公沉吟了一会,微笑道:“大相公所指的积弊是三冗问题?”
“没错,宽夫当年不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亲自主持裁剪了八万兵马么?希望我们能够戮力同心,解决朝廷积弊,上能报效君国,下也不负其志。”韩章说道。
三冗问题,看似冗兵问题最好解决,实则是最难的。
因为大宋之所以冗兵,并不完全是因为北方无险可守的原因。
自从澶渊之盟后,宋辽之间就进入长久的和平,但是大宋的兵力并没有减少,反而在逐年增加。
根本原因还是土地兼并过于严重了,为了地方安稳,只能把流民中的青壮充入军中,这才是大宋兵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。
想解决冗兵的问题,裁军是最好最快的办法。
可裁军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安置。
朝廷把青壮充入军中,本身就是无法安置,防止他们造反而不得已为之。
裁剪后的兵马,朝廷没有田地安置,没有收入来源,就算不会造反,迫于生计,也会成为蚁寇
这也是明明知道裁军是最好的办法,却没人敢提的原因。
即便当年范大相公主持新政时,也只是提出裁剪军中部分老弱。
可是文相公在之前担任相公之时,就曾和枢密院商议后,上书裁军。
当时几乎满朝文武都反对此事,就连先帝都不赞同。
文相公却非常坚持,他有妥善的办法安置,不会引起动乱,更是立下军令状,若是裁剪的兵丁造反,他会亲自负责平定。
最终先帝还是答应了,而那次裁军八万,并没有引起叛乱。
八万听着不多,但是大宋不算地方上的厢军和乡兵,禁军一共就八十万最有,裁剪八万,已经占据了十分之一的数量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