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章 西澳工业(上)

(1/4)
  西庚殖民地春季的早上依旧有点让人不太适应,但是这个季节是百花盛开的季节。

  一路上看到众多色彩点缀在灌木和道路两侧,让人的心情也变好了。

  “二少爷咱们要去哪里?”

  “去工业区那边看看,看看他们的建设的如何了。”

  “哦。”

  西庚工业区设在了距离港口营地1000米处,此处不光有水泥窑还有砖窑、锯木厂、炼铁坊以及石灰窑。

  虽然都处在南岸,却是处在营地的下风口,毕竟印度洋的风力还是很强的。

  另外从内陆漂来的树木,也有一部分会在此地捞上岸,晾晒,锯开。

  为了利用天鹅河的水力,钱不多他们模仿都江堰的思路,在河岸上挖掘了一条浅短运河,因为河流浅窄,流入这里面的水流就会比较湍急,水力效果也更加明显。

  来到工业区的时候,林百祥就听到连绵不断的“哚哚”声,走近一看发现这边架设了十多座水力机械。

  这种水轮机械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水力机械-连机碓。

  林百祥看着碓槽内是深红的砖块粉末,他明白这是在加工砖瓦碎粉,可以用来烧制水泥。

  西庚殖民地目前在使用的水泥并不是硅酸盐水泥,而是一种叫做“波特兰水泥”的代水泥。

  要在几年后(1824年)才会被英国人发明出来,这种水泥又叫做“人工火山灰水泥”,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流程。

  就是把烧成的砖瓦或者陶器破碎碾细放在窑内煅烧,也可以直接将石灰和粘土碾碎混合放在窑内煅烧。

  这种水泥的工序极简单,煅烧温度600-800摄氏度就可以。

  比烧制硅酸盐水泥所需要的1450摄氏度低得多,性能大致和最古老的“火山灰水泥”类似。

  原时空的滇越铁路就是用这种水泥修筑的,抗战期间广泛用于西南大后方的基础建设。

  林百祥之前在北阳殖民地教授王广他们烧过。

  只是北阳殖民地的雨季漫长,只能在旱季限期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