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另辟蹊径发大财
(1/3)
自从饶阳起兵以来,东宫军一直走精兵路线,月饷足额发,口粮不吝啬,且每次大战之后,绝不拖欠赏赐和抚恤。
平均下来,普通战兵的月花销高达二两,辅兵也不低于一两,再加上牲畜所需,一大票军官,东宫军的月支出高达六万两有余。
还好粮草陆续有所缴获,武器、盔甲、战马全靠抢,不用花钱去买去打造,后勤司才勉强维持下来。
比普通军队高两倍的支出,铸就了东宫军的高昂士气,然而粮饷足额发放,也带来一个问题——没法像别的军阀那样,随意拉壮丁扩军。
程正葵还提到,为了不影响夏粮的收成,官府要为几十万湖广流民提供种子和耕牛。
特别是新来的十万山东百姓,在长沙一无所有,甚至农具都要官府提供,户部确实没有钱了。
在夏粮收上来之前,军队规模只能维持不变,秋粮之后才能根据收成扩充。常德、岳州、长沙三府,以及六百里江防,全靠现有的军队驻守。
所以,程正葵认为在秋收之前,最好不要劳师远征。
非要远征,则顶多出动三千人,不能再多了。否则运输粮草要征集大量民夫,将严重影响生产的恢复。
“但我们必须要打,要么广东,要么川东,至少要拿下一处。要不然,我们很快就没有盐可吃了。”
朱慈烺在地图上划了一圈,指出一个之前谁也没有想到的问题——湖广缺盐。
大明两京十三省,产盐者无非沿海一圈,以及四川的井盐、西北的池盐。而贵、湖广,包括江西,全是不产食盐的省份。
云南在云龙、楚雄一带产盐,不过距离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,山路崎岖运输不易,成本十分高昂,一般都只供当地食用。
现在官府和民间还有一些积存,可以慢慢卖,大家不觉得有多么缺盐。
等到存盐吃净,盐价将会高到离谱的地步,十两一担,十五两一担都有可能。
朱慈烺道:“淮盐是运不过来了。不打广东,粤盐也运不过来;不守东川,川盐更加没有。光靠福建的一点走私盐,不够咱们几个省吃。”
众人细想一下,发现确实是那么回事。
尽管盐的消耗量远没有粮食那么大,可这玩意地里种不出来,又一日不可或缺。
无论川盐、粤盐,还是淮盐,至少有一项要运到湖广。
程正葵掰着手指算了一下,湖广、江西和云贵四省,包括土司在内,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,每年要吃70-80万担食盐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
平均下来,普通战兵的月花销高达二两,辅兵也不低于一两,再加上牲畜所需,一大票军官,东宫军的月支出高达六万两有余。
还好粮草陆续有所缴获,武器、盔甲、战马全靠抢,不用花钱去买去打造,后勤司才勉强维持下来。
比普通军队高两倍的支出,铸就了东宫军的高昂士气,然而粮饷足额发放,也带来一个问题——没法像别的军阀那样,随意拉壮丁扩军。
程正葵还提到,为了不影响夏粮的收成,官府要为几十万湖广流民提供种子和耕牛。
特别是新来的十万山东百姓,在长沙一无所有,甚至农具都要官府提供,户部确实没有钱了。
在夏粮收上来之前,军队规模只能维持不变,秋粮之后才能根据收成扩充。常德、岳州、长沙三府,以及六百里江防,全靠现有的军队驻守。
所以,程正葵认为在秋收之前,最好不要劳师远征。
非要远征,则顶多出动三千人,不能再多了。否则运输粮草要征集大量民夫,将严重影响生产的恢复。
“但我们必须要打,要么广东,要么川东,至少要拿下一处。要不然,我们很快就没有盐可吃了。”
朱慈烺在地图上划了一圈,指出一个之前谁也没有想到的问题——湖广缺盐。
大明两京十三省,产盐者无非沿海一圈,以及四川的井盐、西北的池盐。而贵、湖广,包括江西,全是不产食盐的省份。
云南在云龙、楚雄一带产盐,不过距离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,山路崎岖运输不易,成本十分高昂,一般都只供当地食用。
现在官府和民间还有一些积存,可以慢慢卖,大家不觉得有多么缺盐。
等到存盐吃净,盐价将会高到离谱的地步,十两一担,十五两一担都有可能。
朱慈烺道:“淮盐是运不过来了。不打广东,粤盐也运不过来;不守东川,川盐更加没有。光靠福建的一点走私盐,不够咱们几个省吃。”
众人细想一下,发现确实是那么回事。
尽管盐的消耗量远没有粮食那么大,可这玩意地里种不出来,又一日不可或缺。
无论川盐、粤盐,还是淮盐,至少有一项要运到湖广。
程正葵掰着手指算了一下,湖广、江西和云贵四省,包括土司在内,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,每年要吃70-80万担食盐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