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

(2/4)
  “还有那如今还远在边塞的岑参,以及逝去十几年的孟浩然,贺知章,加上眼前的高适。这么多开元名流,天下盛名之士,哪个私德有亏?”

  “中了状元的贺知章仕途较顺,圆满而终。高适在危难之际得哥舒翰大胆启用,追随了我,才得以身居高位外,有哪个名流成为了高官大吏?”

  “是他们淡泊名利,不爱做官?没有志向?”

  “孟浩然曾漫游天下,广交朋友,干谒公卿名流,以求进身之机,无果。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都还记得吧?”

  “他后赴长安,屡应进士举不第,后至太学赋诗,名动公卿,与王维交好,却依然没能谋得一官半职。其后继续游历,四处求仕,与李白、王昌龄皆有交集,也是一无所获,抱憾而终。”

  “其与杜甫何曾相似?只不过杜甫还没穷困潦倒而死罢了。”

  “李白出身商宦之家,无缘科举,唯有靠人举荐。其与玉真公主的风言风语,你们都知道吧?”

  “他得玉真举荐,才入大行皇帝眼,做了待诏翰林,然因行事为人所不喜,屡遭谗言,无奈辞任游历四方。其为了追求仕途先后娶妻四次,两任为宰相之孙女,一任为大族富豪之女,至今却漂泊在外。”

  “高适、岑参不远万里,赶赴塞外,投笔从戎,入幕府,难道不是渴望出人头地?若有终南捷径,何必受此苦?”

  “是不是,高适?”李璘认真问着高适。

  “是,某虽出自渤海高氏,却自幼家贫潦倒,自幼攻文从武,渴望振兴家族,光宗耀祖,到了壮年科举无望,唯有从军。辗转多地,始终未能一展宏图,幸得哥舒翰赏识,才抓住了良机,阴差阳错跟着摄政王……”

  “回头看来,世事无常,颇多感慨,哎......”高适叹了口气。

  “看吧。”李璘指着高适对王思礼和郭子仪说道:“高适如今五十多岁对吧,才崭露头角,早些年他是不是被埋没了?”

  “孟浩然、杜甫、王昌龄等人若遇明主,未尝不能有所作为,不试试怎么知?”

  郭子仪脸色变得凝重,想辩驳几句,还没来得及说,李璘又接着问道:“你们是不是认为我有爱才之心?同情杜甫、王昌龄他们?”

  “是。”王思礼替郭子仪也是替自己做了回答。

  “错,我再惜才也不会意气用事,顶多授予其待诏翰林、太学博士之类的玩玩。”李璘淡淡解释道。

  “那你的用意是?”郭子仪有些疑惑。

  “还记得我曾说过一句话吗?”李璘道。

  “什么话?”郭子仪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