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 剑来

(1/6)
  可以说,李璘充分考虑到了李白的性格与目前形势。

  李白不可能被拴在繁文缛节上,以其洒脱不羁的行事风格和不怎么清醒的政治头脑,贸然上高位就是害他。

  而做那权知贡举,面子里子都足,平日里没什么公事,由他在长安结友,吟诗作乐,为天策军,为朝廷造势养望。

  只有当科举最后评判试卷时,李白再上场,以其文采造诣,做个最后一锤定音的主考官,是没任何问题的。

  没有学子会觉得李白不够格。

  李白顿时怔在了当场。

 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璘会给自己这样一个位置。

  隋朝开设的科举经不断改进,如今日趋鼎盛,但依然存在很大弊端。

  大唐在延续隋朝科举选士的基础上,还允许官员举荐和士子自荐,初衷非常好,广开纳贤之门。

  但制度的最初往往是很好的,久了就会变质,就会被钻空子,科举制度亦然。

  唐一朝科举最大的弊端就是不糊名,也就是考官阅卷时,知道考生是谁。

  学子们为了考上而大行行卷和温卷之风。许多学子在复习功课的时候,顺便在长安遍访权贵人士,献上自己的文集诗赋求阅,想留一个好印象,为行卷。

  到了考前,学子再把自己的诗赋再给权贵人士送一遍,求得再温习一下,继续加深印象,为温卷。

  李白、王维、孟浩然、杜甫年轻的时候都做过这事,无一例外。因为它是官方所允许的,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。

  而李白最惨,因为出身商宦,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。

  到开元天宝年间,举子投谒和权贵举荐日益泛滥,但再怎么拜谒权贵也没有凭借出身走后门好使。

 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举子因为得不到推荐而屡第不中,有的举子才识浅薄却走后门得以入门。盘根错节的贵族几乎垄断了科举。

  加上李林甫、杨国忠先后更是大肆干涉科举,间接造就了大量寒士空有志向,却报国无门。

  愣神过后,李白毫不犹豫道:“我能。”

  “很好。”李璘在众人惊异的眼神中,再说道:“等局势稳定后,科举会再开。自此以后,试卷糊名,禁止举荐和自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