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涉世未深

(1/4)
  对于卢植说要征兵三万的说法,刘辩自然是同意的,虽然三万人会让钱粮的负担更重,但是只要能够减少叛乱的发生,这笔投资还是很划得来的。

  他之前说征兵一万也是因为汝南黄巾就那么多,征兵三万多少有点侮辱卢植的智商,卢植绝对不会同意。

  现在有他和卢植的支持,这件事在朝臣那里也能通过,这个诏令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配合。

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指出也就在这里,天子的诏令的确具有法律效力,但是诏令的内容必须得有人去执行,如果三公认为这道诏令不合适那就可以直接驳回,没有三公的认可这道诏令也就只是诏令,不是官方政令,也就很难执行下去。

  当然了,天子也可以绕开三公直接下达诏令,这个时候就得看天子有没有可以执行诏令的力量。比如说先帝时期第一次党锢爆发的时候,陈蕃身为太尉就直接驳回天子诏令,官方层面这件事就无法执行下去。之后先帝就通过宦官直接让廷尉署的人抓捕党人,让这道诏令推行下去。

  刘辩也可以这么做,绕开三公直接对地方下达命令,要求地方郡守开启募兵工作。

  但是没有朝廷政令,那这件事就是给刘辩干私活,干好了朝廷那边不会认同成绩,干不好刘辩和朝廷肯定都会有责罚,没有谁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。而且不干这件事的理由也很充足,没有来自朝廷的政令,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,他不干这件事也不属于渎职。

  卢植同意刘辩计划的原因也在这里,刘表已经去地方上任了,那这件事肯定就能推行下去,他这个太尉阻止不了这件事情的发生,那他就得为这件事善后。

  卢植又就这件事跟刘辩讨论了一些详细内容,随后带着最新签发的诏令回返太尉府,将这道诏令转变为行政命令:招募军士的身体和身份要求、每个郡县应该募兵多少和募兵种类、募兵期限是多长时间、募兵完成后的行军路线和时间,应该在什么地方补充军需补给等问题。

  军队不可能随意走动,每一步都得按照规划前进,否则这些人很有可能就会变为乱兵,朝廷就得为这件事做好准备。

  如果招募边军和地方军队,朝廷也会允许囚犯参军,但是刘辩要的是中央军,最起码的身世清白还是要的,有的还会对射术、骑术进行考核。

  “刘景升不当人子!”卢植回到太尉府,回想起刚才看到的那封奏疏,气的有些牙痒痒。

  最关键的问题是他自己举荐的刘表担任豫州刺史,这件事想要怪也怪不到太子头上,这件事说来说去还是他的锅。

  不过木已成舟,卢植也就直接找来太尉府的属吏开始安排工作,朝廷这边必须得有镇压叛乱的力量,绝对不能重现一次黄巾之乱。

  “卢公,殿下不是已经在汝南地区派遣三千余军队了吗?怎么还要征兵?”太尉府的属吏也不傻,西园那边现在还剩下近三万大军,现在还要征召三万大军,这已经可以打一场灭国之战了,更别说平定区区一郡之地的黄巾。

  卢植也不可能把刘辩的计划泄露出去,直接以地方叛乱四起,太子欲平息各地叛乱为由将这件事掩盖了过去。

  天子诏令加上卢植已经同意,即便这个理由略显牵强,太尉署的官吏也无法再去反对,开始安排详细工作。

  张让回到家中,也直接叫来了儿媳,他现在直接过去有些太引人注目,绝对会有人向太子汇报他面见皇后的事情,但是让皇后的妹妹去说这件事就没有多少问题,也更能说动何皇后。

  虽然是张家的儿媳,但是张让也知道人家有退路,自己没有,刘辩再怎么样对付他们宦官,看在何皇后的面子上也会放自己小姨一马,而且太后妹妹去谁家没有荣华富贵?

  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,如今天子的身体不是很好,殿下那边也不会任用他们这些宦官,等过段时间他们一家就得离开京城回返颍川,以后也不可能有这种权势了,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,让儿媳做个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