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多横溢的才华啊

(1/3)
  说到特效,就少不了提电影工业化。

  知乎上有个提问,同样是走电影工业化的道路,为什么徐科血亏,《流浪地球》却大赚?

  原因也不难理解。

  徐科的“电影工业”是“买办式”的!

  说白了就是花投资人钱,找外国人去做,自己赚其中回扣、

  挣了钱老外和老徐的团队拿大头,其余人吃残羹剩饭

  除此之外就是养肥了一帮特别懂外国的中介

  其余什么都没剩下

  而《流浪地球》则是自力更生从无到有的工业化

  花自己的钱,找自己人去做

  挣了钱大家一起分

  即便拿得少,但至少生产线和流程是自己的了

  顺便说,现在老有人说吴京和郭帆搞“爱国营销”。

  把电影和爱国做捆绑,搞道德绑架

  但实际上当年徐克搞得才是“爱国营销”。

  动不动就是好莱坞顶级团队专门来为中国电影服务的噱头。

  但洋务运动和一五计划是一回事吗?

  徐科的“洋务运动”,就是嘴上说说,本质上还是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那一套,所以每部电影宣传都是:

  “我们请了好莱坞团队balabala”

  “我们请了多少明星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