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七章 崩溃

(1/2)
  在高加索的俄军已经穷途末路,哥里沦陷后他们一退再退。在丢失一系列据点后,伊朗军队已经距离苏呼米不远了。

  而就在这个时候,沃龙佐夫的身体终于坚持不住了。7月26日,沃龙佐夫在苏呼米去世,终年71岁。

  总督去世严重打击了剩余俄军的士气,他们只能龟缩在苏呼米等待救援。而在巴塔尔帕申斯卡亚,一场建国仪式正在进行。

  28位切尔克斯长老和一百多位重要人物的见证下,切尔克斯人,他们终于从俄罗斯帝国独立了。

  这个新生的国家取名为切尔克西亚,以什叶派为国教。因为逊尼派老大不能给他们任何帮助,只有向伊朗求助才行。

  切尔克西亚堵住了俄国通向南高加索的第二条道路,现在只剩下苏呼米还能联系。但很遗憾,俄国仍然认为塞瓦斯托波尔最重要。

  之前尼古拉一世的指挥被作废,因为战争,那些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开始暴动。

  在哈萨克,不服从俄国统治的牧民掀起了反抗运动;在高加索和波兰,十几支游击队在当地对抗俄国;北高加索地区的新月教徒更是四处出击,察里津和罗斯托夫以南都乱了。

  准备救援南高加索的俄军不得不穿过沼泽和游击队遍地的南方,但他们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而来的农奴,战斗力不高,训练不足,补给也没有,就这样的军队,怎么能打仗。

  俄国民众的忍耐力好像终于到了极限。在大街上宣传反战言论的事件变得多了起来,而地方政府自然是一个劲的镇压,而尼古拉一世的身体仍然是一个未知数,因为你不知道沙皇能撑多久。

  在莫斯科城外的一栋房子内聚集了不少人。这些人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,他们现在聚集在一起,商议一件关乎未来的大事。四周的窗户都被挂上了厚厚的窗帘,而且在周围布满了警惕的护卫。

  这些人不去参加市中心举办的斯拉夫游行,因为他们的思想和那些斯拉夫派意见相左。他们就是俄国的民粹派成员。

 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,在欧洲流浪的亚历山大·赫尔岑经过反思认为在俄罗斯存在社会主义的基础—村社,从而诞生了其俄罗斯主义思想。

  在他的影响下,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国内知识分子开始组建一系列组织,他们继承了十二月党人的大部分思想,同时更注重农民革命。

  “现在的战局大家都看到了,这场战争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,这时候我们必须为了俄罗斯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决定。今天的决定将来会被载入史书,就算是失败,也会让后来者想到还有一条路来拯救俄国。”

  流亡回来的赫尔岑对与会者们慷慨陈词说着这次秘密会议的重要性。

  “我希望你们能够前往乡村,看看那些农民。他们是整個国家的根基,这场战争的失败会让农民损失惨重,这将是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。”

  众人纷纷故障,其中有两人反应最强烈。一个是尼古拉·普拉东诺维奇·奥加辽夫,另一个是才18岁的尼古拉·车尔尼雪夫斯基。

  奥加辽夫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。随后迁往莫斯科。少年时代结识赫尔岑两人在莫斯科麻雀山上起誓,继承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事业,为争取俄国人民自由解放而献身。

  他和赫尔岑一起创办了北极星报,号召人民推翻沙皇。此时的战争已经快将俄国弄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