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一章 1861年的局势
(1/1)
劳伦斯在撮合南方邦联和欧洲各国的外交中非常卖力,而向伊朗订购的贷款和武器合同也痛快签字,因为他非常需要,或者说是南方邦联特别需要。
由于制造业稀少,南方邦联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。而墨西哥向他们出售了一批价值30万美元的武器,这是他们的第一笔合同。
3月,美利坚联盟国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发布公告,号召南方人民加入军队,保卫自己的土地。在这样的宣言下,不拥护奴隶制且反对分裂的罗伯特.李毅然加入南方邦联军队。
对这位将军来说,这不仅是为了保卫家乡(弗吉尼亚)而战,他也相信这场战争的正义性。而这个正义就藏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,美国建国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,而是一个由十三个独立地区组建的政治联合体。所以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州不能退出联邦。这么看来,南方反而是真正继承建国精神的一方,这也是罗伯特.李和南方军队坚守的价值观。
然而,李也清楚地认识到,南方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,还需要在外交和政治上取得突破。他多次与杰斐逊·戴维斯和劳伦斯会面,强调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性。李认为,如果南方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几次决定性胜利,欧洲列强可能会改变态度,正式承认南方邦联。
南方邦联的合法性建立在州权至上的理论基础之上。罗伯特·李和其他南方领导人反复强调,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州不能退出联邦,因此南方的独立行动是合法的。这一论点在南方各州引起了广泛共鸣,许多南方人认为他们是在捍卫建国先辈们所倡导的自由和独立精神。
北方的反击则集中在联邦的不可分割性上。林肯政府强调,美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南方的分裂行为是对国家统一的背叛。北方的宣传机器将南方描绘成试图破坏国家稳定的叛乱分子,试图通过舆论战削弱南方的合法性。
这场宪法与州权的争论不仅是一场法律和理论的较量,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。南方的州权理论为其独立行动提供了合法性,但也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对立。北方的联邦主义则试图通过强调国家统一来凝聚人心,为战争提供道德支持。
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。英国和法国虽然仍未正式承认南方邦联,但他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欧洲列强意识到,如果南方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几次决定性胜利,他们可能会改变立场,正式承认南方邦联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赫拉特经过达乌德谋反案件后恢复了平静,随着当地的建设和扩大的贸易,这里重新兴盛起来,而且不是那种虚假的繁荣。
来自喀布尔的商品从这里进入伊朗,而伊朗的商品也大量进入阿富汗地区。集市上,人声鼎沸,空气中弥漫着香料、皮革和烤肉的混合气味。来自喀布尔的商队刚刚抵达,骆驼的铃铛声还在街道上回荡。商人们卸下成捆的羊毛地毯、青金石和干果,换取伊朗的丝绸、铜器和茶叶。
曾经被达乌德私兵盘剥的旧市集,如今被扩建为双层拱廊的“丝路坊“。顶层廊道专供茶商与香料贩子,底层的石槽里流淌着引自哈里河的活水,洗羊毛的工匠们把雪白的纤维铺满整条水渠。赫拉特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纺织厂,蒸汽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城墙上栖息的鸽子。工厂主是从孟买归来的帕西族商人,他带来的不仅是机器,还有整套质量管理体系。
尽管恢复了平静,但周边的安全形势依然复杂。阿富汗的部落冲突和英国的威胁让赫拉特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
穆拉德继续坐镇当地,维持伊朗在这里的统治。虽然这里臣服德黑兰政府,但受限于当地的山地环境,还有一些部落在深山中不服。特别是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利益受损。
达乌德就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才准备积蓄力量叛乱,并且勾结英俄两国。但还没有开始就被政府剿灭。但山中的部落还有不少,之前伊朗推动变革时有些过于忽视当地,现在准备重新重视起来。加上他们已经吞并了浩罕,已经对阿富汗形成半包围形态,局势已经成熟。
交通和电报是用来破除地理限制的重要手段,伊朗电报局开始增加赫拉特到扎黑丹和马什哈德的电报线。在当地的公路投资占了东部公路投资的一半,而从赫拉特到喀布尔的铁路也正在勘探,这个时候伊朗不用请教英国了,他们可以自己勘探。
从赫拉特辐射出去的电报线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整个东部的通信网。扎黑丹方向的线路要穿越盐漠,工人们不得不用骆驼驮着绝缘瓷瓶,在烈日下跋涉。但他们获得的薪资也是比较高的。
英国找到过喀布尔的埃米尔,提出可以支援他们一些武器和资金,希望能加入目前正在勘探的铁路项目中。但对方表示要考虑一下。南边的英国他是不敢惹的,但这不代表他就必须任人摆布。而且还是一个异教徒摆布。
印度总督将这件事写信给伦敦政府,并准备调集两万印度士兵前去威慑一下。谁让印度人多,自然是要付出最大的。
伦敦的老爷们对喀布尔的态度感到不满,但也意识到直接动用武力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。经过一番讨论,伦敦政府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:一方面继续通过外交手段施压,另一方面则秘密支持阿富汗内部的反对势力,试图通过内部分化来迫使埃米尔就范。印度不能有失,这是大英帝国的根基,没有他,英国就会成为一个二流国家。
喀布尔将消息传到德黑兰,比起英国人,属于同一文化圈的伊朗显得更亲近。
由于制造业稀少,南方邦联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。而墨西哥向他们出售了一批价值30万美元的武器,这是他们的第一笔合同。
3月,美利坚联盟国总统杰斐逊戴维斯发布公告,号召南方人民加入军队,保卫自己的土地。在这样的宣言下,不拥护奴隶制且反对分裂的罗伯特.李毅然加入南方邦联军队。
对这位将军来说,这不仅是为了保卫家乡(弗吉尼亚)而战,他也相信这场战争的正义性。而这个正义就藏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,美国建国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,而是一个由十三个独立地区组建的政治联合体。所以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州不能退出联邦。这么看来,南方反而是真正继承建国精神的一方,这也是罗伯特.李和南方军队坚守的价值观。
然而,李也清楚地认识到,南方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,还需要在外交和政治上取得突破。他多次与杰斐逊·戴维斯和劳伦斯会面,强调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性。李认为,如果南方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几次决定性胜利,欧洲列强可能会改变态度,正式承认南方邦联。
南方邦联的合法性建立在州权至上的理论基础之上。罗伯特·李和其他南方领导人反复强调,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州不能退出联邦,因此南方的独立行动是合法的。这一论点在南方各州引起了广泛共鸣,许多南方人认为他们是在捍卫建国先辈们所倡导的自由和独立精神。
北方的反击则集中在联邦的不可分割性上。林肯政府强调,美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,南方的分裂行为是对国家统一的背叛。北方的宣传机器将南方描绘成试图破坏国家稳定的叛乱分子,试图通过舆论战削弱南方的合法性。
这场宪法与州权的争论不仅是一场法律和理论的较量,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。南方的州权理论为其独立行动提供了合法性,但也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对立。北方的联邦主义则试图通过强调国家统一来凝聚人心,为战争提供道德支持。
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。英国和法国虽然仍未正式承认南方邦联,但他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欧洲列强意识到,如果南方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几次决定性胜利,他们可能会改变立场,正式承认南方邦联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赫拉特经过达乌德谋反案件后恢复了平静,随着当地的建设和扩大的贸易,这里重新兴盛起来,而且不是那种虚假的繁荣。
来自喀布尔的商品从这里进入伊朗,而伊朗的商品也大量进入阿富汗地区。集市上,人声鼎沸,空气中弥漫着香料、皮革和烤肉的混合气味。来自喀布尔的商队刚刚抵达,骆驼的铃铛声还在街道上回荡。商人们卸下成捆的羊毛地毯、青金石和干果,换取伊朗的丝绸、铜器和茶叶。
曾经被达乌德私兵盘剥的旧市集,如今被扩建为双层拱廊的“丝路坊“。顶层廊道专供茶商与香料贩子,底层的石槽里流淌着引自哈里河的活水,洗羊毛的工匠们把雪白的纤维铺满整条水渠。赫拉特郊外建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纺织厂,蒸汽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城墙上栖息的鸽子。工厂主是从孟买归来的帕西族商人,他带来的不仅是机器,还有整套质量管理体系。
尽管恢复了平静,但周边的安全形势依然复杂。阿富汗的部落冲突和英国的威胁让赫拉特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
穆拉德继续坐镇当地,维持伊朗在这里的统治。虽然这里臣服德黑兰政府,但受限于当地的山地环境,还有一些部落在深山中不服。特别是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利益受损。
达乌德就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才准备积蓄力量叛乱,并且勾结英俄两国。但还没有开始就被政府剿灭。但山中的部落还有不少,之前伊朗推动变革时有些过于忽视当地,现在准备重新重视起来。加上他们已经吞并了浩罕,已经对阿富汗形成半包围形态,局势已经成熟。
交通和电报是用来破除地理限制的重要手段,伊朗电报局开始增加赫拉特到扎黑丹和马什哈德的电报线。在当地的公路投资占了东部公路投资的一半,而从赫拉特到喀布尔的铁路也正在勘探,这个时候伊朗不用请教英国了,他们可以自己勘探。
从赫拉特辐射出去的电报线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整个东部的通信网。扎黑丹方向的线路要穿越盐漠,工人们不得不用骆驼驮着绝缘瓷瓶,在烈日下跋涉。但他们获得的薪资也是比较高的。
英国找到过喀布尔的埃米尔,提出可以支援他们一些武器和资金,希望能加入目前正在勘探的铁路项目中。但对方表示要考虑一下。南边的英国他是不敢惹的,但这不代表他就必须任人摆布。而且还是一个异教徒摆布。
印度总督将这件事写信给伦敦政府,并准备调集两万印度士兵前去威慑一下。谁让印度人多,自然是要付出最大的。
伦敦的老爷们对喀布尔的态度感到不满,但也意识到直接动用武力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麻烦。经过一番讨论,伦敦政府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:一方面继续通过外交手段施压,另一方面则秘密支持阿富汗内部的反对势力,试图通过内部分化来迫使埃米尔就范。印度不能有失,这是大英帝国的根基,没有他,英国就会成为一个二流国家。
喀布尔将消息传到德黑兰,比起英国人,属于同一文化圈的伊朗显得更亲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