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1章 要是新垣结衣就好了

(1/7)
  【上一章被屏了,申请解封CD了。】

  【税这玩意,也不能写?】

  左宾有一个灵活的底线。

  所以《调音师》的剧本,又改了。

  《调音师》剧本汉化有不止一处审核红线。

  反派警长、腰子团队、草草结案等等环节,在国内拍出来也过不了审,但要是为了过审而把这些内容都和谐了,这电影的精彩程度直接减半。

  左宾最初的想法是,把背景换到港岛,当两岸合拍片来拍。

  不过了解了一圈内地和港台合拍片的情况后,左大导演熄了这个心思。

  都2009年了,港圈大部分的电影人还在自我感觉良好,还想着高内娱一档。

  90年代初,香港电影能和好莱坞大片打得有来有回,但是现在港圈还能自萌,全靠内地撑着。

  港圈有这样一个流传多年的谣言——那就是香港电影衰落是因为内地。

  抱着这样观点的香港观众很多,对港剧有滤镜的内地观众也不少。

  实际情况,恰恰相反。

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事儿不用多讲,香港电影本土市场非常有限,它没有办法支撑香港电影发展了。

  经济(消费力)+人口数量(市场上限)+产业升级(竞争力)一直是产业的根本。

  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,能和好莱坞大片打得有来有回,是因为港片市场基础是港台的三千多万人口,外加隐性的市场东南亚。

  但是随着好莱坞新数字特效技术成功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

  说白了,港片就是被产业升级成功的好莱坞给淘汰掉的。

  以前港片还能在东南亚捞一笔,数字特效时代的好莱坞大片以后,东南亚人吃过了好莱坞大餐谁还吃你香港甜点?以前的台湾是限制好莱坞片子数量的,开放以后港片在台湾市场也不行了。

  直观的举栗,5000多万人口的棒国,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都叫苦连天另寻出路了。